新闻中心
2023年《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英文系列讲座(三)
发布时间:2023-03-17

2023316日晚,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英文系列讲座继续在四平校区开讲。今晚的课程,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首席科学家,特聘教授、博导薛雷带来一场“从生到死”主题演讲。

图一:薛雷教授正在讲解JNK理论


薛雷教授举例说明:美国加州大学的辛西娅肯杨教授用线虫做了一个实验。这是一种寿命只有30天的动物,体内有14000个基因。她收集了1万多条线虫,针对每个基因进行随机突变。30天后,只有一条线虫仍然存活,寿命成功延长到了50天。顺着这个突变体,她发现这个基因叫胰岛素受体。在胰岛素信号通路,通过减缓信号,寿命得到延长。与此同时,薛雷教授通过自身研究发现,在果蝇身上找到了另外一个信号——“JNK”。这条信号如果下降的话,寿命就会降低,从最长90天变成70天。信号通路上调,寿命就从90天增长到110多天。


图二:薛雷教授正在讲解程序性细胞死亡


薛雷教授阐述道:科学家发现控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有两类,一类是抑制细胞死亡的,而另一类则启动或促进细胞死亡。这两类基因的相互作用控制了细胞发育的进程。这两种机制的并存,使机体细胞的生与死处于动态的平衡,以确保机体的健康。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疾病就会发生。当细胞的死亡受到抑制时,细胞会无序增长并造成肿瘤发生及形成癌症,反之则导致细胞过度死亡,如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时,人体免疫机能被破坏,引发艾滋病。受到基因严密调控的细胞“生”与“死”的过程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类健康和疾病的机理,进一步了解癌症、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找到治疗方法有重要的意义。


图三:薛雷教授正在讲解人类寿命


薛雷教授最后谈论到关于人类寿命和衰老的问题。每个人的体内有46条染色体,它是每条染色体端部的一个黄色小颗粒,随着岁月的增长,端粒会渐渐磨损,染色体上的基因就会不断丢失,造成衰老。幸好,科学家们找到了它的“克星”——端粒酶。提高端粒酶的活性,保持端粒的长度,我们就可以保持年轻。当然,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我们看上去更年轻。科学实验证明,小鼠的饮食如果只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半,那么它的寿命可以从36个月延长到50多个月。理论上来说,通过控制饮食,不是寿命延长一半,而是衰老慢一半,也就是你80岁的时候看上去像40岁。(图/文 刘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