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评论:联合国环境署诞生四十年 期待更高发展
发布时间:2012-02-27
      四十年前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为了人类与地球的未来,一个历史性决定在联合国会议上诞生了。面对酸雨造成的空气、土地与海洋污染,物种不断灭绝与森林逐渐消失,各国政府一致同意在联合国建立一个专门负责协调以上事务的部门。

  在1972年6月至那年联合国大会召开之间,许多政府提出申请,希望将新环境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在自己国家。但是最后,肯尼亚在外交辩论中胜出,成为联合国总部之一的所在地。

  拍摄于1973年10月2日的黑白照片向我们展示在就职庆祝仪式上,站在护林员与野生生物管理员中间的肯雅塔总统挥舞着自己的权杖蝇拂。而环境署第一任执行主任,43岁的莫里斯·斯特朗则肃立在旁。

  中国是第一批加入环境署理事会的成员国之一。至1976年,她向环境署环境基金捐款达10万美元。同年,中国向内罗毕联合国环境署派出常驻代表,从此双方之间的合作更紧密了。

  至80年代,中国赞助环境署开展了一系列以环保为主题的培训课程,如小型水利发电开发计划。七年后,中国与环境署在甘肃兰州合作建立了“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

  2002年5月,环境署与上海同济大学签署了建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的协议。其后,在2003年9月19日,环境署中国办事处在北京正式建立。环境署从此能够在中国更广更深的开展环保工作。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初只是协调联合国系统内涉及环境的问题,并为其成员国不断出现的环境变化问题提供科学知识。

  强调科学也许是环境署最重要的贡献。她将各国政府全球条约谈判重点转向日益出现的环境危机问题。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臭氧层是一种可过滤太阳危险性紫外线的保护层)。在8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冰箱与灭火设备等一些产品中的化学物质会危害臭氧层。中国早在1987年9月就签署了议定书。至2010年,在联合国环境署条约作用下,100多种有害气体已经被淘汰。

  如果没有《蒙特利尔议定书》,那么到2050年,大气中臭氧消耗物质数量将是现在的10倍。那么将有2000多万人罹患皮肤癌,1300多万人罹患白内障。更不用说对人体免疫系统、野生物种与农业的破坏。

  至今,联合国始终致力于倡导科学理念,促进条约谈判。

  仅几个月前,各国政府齐聚吉吉里旨在推动全球汞协议计划进程。汞由于能够破坏神经系统而臭名昭著。

  这就是为什么《爱丽丝漫游仙境》中会有“发狂的帽商”这一称呼。因为在过去,帽子制造商经常用汞来加强帽子边缘。而汞挥发后会被人体吸入。

  80年代后期,人们已经意识到温室气体对大气层的破坏。环境署与世界气象组织共同组建了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

  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研究可能发展趋势与全球变暖影响的首要风险评估文件与参考资料。同样,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在《京都议定书》中关于建立《联合国气候公约》与《减少排放条约》两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联合国环境署自2008年起就倡导发展与就业的绿色经济模式,使人类的活动止步于生态边界。

  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采取行动,以加快向可持续与绿色经济转变的速度。中国在2009年超过西班牙,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建设的重要投资者之一,其在2010年投资达490亿美元。另外,中国承诺在未来五年内,向如可再生能源、清洁科技与废物管理等环保核心工业投资4680亿美元。这一数目为过去5年的2倍多。

  那么未来会怎样?当2012年2月各国环境部长齐聚内罗毕环境署理事会年会时,所有目光都会聚焦于这个1992年地球问题首脑会议的后续活动。

  也许能以6月份召开的里约+20峰会为契机,绿色经济倡议活动以其崭新与前瞻性方式,最终实现70亿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一数字到2050年将上升到90亿。

  一些政府表示加强环境署本身建设,将其提升为世界环境组织的时机可能已经到来。

  40年前,人类与地球所面临的许多挑战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但是今天,它们都已迅速成为现实。

  1972年诞生于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带给我们许多惊喜。而2012年6月联合国环境署是否会发展到更高层次,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