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迈过十年合作—— 联合国环境署与中国高校的可持续合作范例
发布时间:2013-03-01

 

    201322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同济大学在内罗毕总部回顾了十年合作伙伴关系,向众多联合国环境署同事展示了与中国高等院校的优秀合作范例。

    2002年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成立,到2012年可持续发展学院理事会的顺利召开,环境署与同济大学的友好合作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在上周的政府理事会期间,环境署与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学院共同签署了"环境署与同济大学翻译和出版协议",同济大学正式获得《环境署年鉴》《我们的星球》等出版物的翻译和出版权。

    2012年开始,可持续发展学院开始承担《我们的星球》和《联合国环境署年鉴》的中文翻译出版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的传播。十年合作回顾会议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政策执行司的教育与培训处处长Mahesh Pradhan展示了可持续发展学院在过去十年中围绕教育、培训、科研和活动方面取得的成果。

    "高校在培育下一代政策制定者以及构建有效政策执行力中具有关键角色。联合国环境署与大学的合作日益加深,这也是基于过去十年与同济大学成功的合作范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涵盖了教育、培训、研究和对外推广四大支柱。"Mahesh在会议上表示。

    同济大学介绍了可持续发展学院的五年规划和十年展望,及推动同济大学向可持续发展大学迈进的目标、并在讨论中表示将寻求与环境署深入合作的契机,调动国内国际资源,促进合作项目进一步发展。在过去十年间,可持续发展学院在能力建设和促进中非环境领域合作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由环境署发起的"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GUPES"于去年在该学院正式启航。同济大学副校长,可持续发展学院院长伍江教授担任该联盟主席。可持续发展学院希冀以此联盟为平台,进一步推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播。自2010年起,可持续发展学院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大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吸引了超过600名国际学生前来参加。

    在与环境署的合作框架下,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学院也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包括非洲典型国家安全供水新技术开发与示范、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项目等。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可持续发展学院将加强对环境署所关注的七大领域的问题研究,将学院建设成为环境与发展政策制定和国际谈判的重要咨询研究平台,"李风亭副院长表示。 "与中国气象局合作,建立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做好"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秘书处工作,促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传播。设立跨学科责任教席,招聘责任教授,大力建设国际性的研究团队,并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改革,践行可持续发展大学理念。"他补充道。

IMG_0477


IMG_0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