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际环保大使行走在中国——记IESD首席教授克劳斯托普弗
发布时间:2014-12-22

 

头发花白的他走下飞机,一身衬衫牛仔裤的休闲着装,满脸和蔼地走来。奔走于各国几乎不带随从,只身一人独来独往,每次都是执著地自己拎着行李阔步前行。望着他的背影,一如熟悉的父辈亲人。

这就是克劳斯托普弗先生,在同济大学大家称他为托普弗教授。今年73岁的他每年都会从德国飞到中国,作为上海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的首席教授,他在这里待两三个月的时间。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长了,他喜爱上了中国传统绿茶,他喜欢在茶叶的舒卷蔓延间思考,想着“环保”,想着“可持续发展”。

“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考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这一点难能可贵。”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他倡导的“绿色环保”不谋而合,或许这就是托普弗教授眷恋中国的原因。

 

“我愿意一直这样干下去”

对中国而言,托普弗教授可谓是一位重量级的专家,在他的履历上清楚地标注着:曾担任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德国环境部长。在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期间,托普弗教授参与并促成了一系列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环境协议的制定和确立。其中包括《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托普弗教授同时致力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全面参与了应对气候变化下《京都议定书》的幕后谈判并推动建立了全球环境基金(GEF)他的实干和开拓精神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望。

同时,他是马不停蹄的环保大使,对人态度和蔼可亲,对环保问题谨慎严格、一丝不苟。

近年来,托普弗教授凭借广泛的人脉和非凡的国际影响力,频频为中国的环境保护支招:他曾担任上海环境保护和建设顾问,也因此把水处理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新技术引入中国,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及崇明生态岛建设提供重要建议。他组织中德专家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协作的方式,研究长江及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化与污染控制。此外,他还促成多个中国和非洲在工业废水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的合作项目。
   20111月,托普弗因其在中国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事业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中国政府授予的201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岁的时候还能为环保做些事情上了中国传统“很高兴获得这一奖项,很高兴在自己70多岁的时候还能为环保做些事情。这个奖项对我是褒奖,更是鞭策,它会告诉我未来我更应该去做些什么。”托普弗教授获得过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也获得过上海市“白玉兰奖”,但是这次的奖励在他看来尤为珍重,“如果说我还有哪些长远的计划,这个问题对于一个74岁的老人来讲已经有些不切实际了,所以我想我的工作计划应该更具体一些。首先,在同济大学的工作仍是我未来的重点,我也将会继续履行我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工作。我很乐意看到如今这个年龄还能为环境事业做出一点贡献,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愿意一直这样干下去。

 

结缘在“同济”   行走在中国 

“中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强调。但中国现实的状况不容乐观,环境管理方面经验不足、人才匮乏等是主要问题。

2002年,在同济大学的创举让托普弗教授为更多的中国人所知。在他的力推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得以成立。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唯一一所致力于为国际组织培养专攻国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高端人才的学术机构。

我觉得,迅速腾飞的中国必然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培养专业人才,所以与同济大学合作、将这个学院选择在中国最合适不过。”托普弗教授看重同济大学的内在潜质。“国际合作”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与生俱来的特性,这里的学生百分之七八十都来自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也有的来自发达国家。正如托普弗教授所期望的,这是一个在中国培养国际人才的基地,不但中国可以从中受益,从这里走出去的大量高端专业人才也会推动世界发展,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管理领域。

在过去的几年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和协调的区域和全球性环境项目工作,展开了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培养了急需的高水平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企业和政府管理人才。他不仅为培养了解国际环境法规、精通专业知识、具有良好语言能力的研究和管理人才建立了培养基地,同时也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上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争取国家利益创造了条件。

 托普弗教授与同济大学的结缘并非始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的创建,早在1997年,时任德国联邦政府环境部长的托普弗教授首次访问同济大学,并担任了同济大学荣誉教授。20049月,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市政府贵宾厅聘任托普弗教授担任“上海环境保护和建设顾问”。在上海市政建设、世博会筹备中,托普弗教授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其实,北京申奥期间,托普弗教授的果断决定也成就了中国人的奥运之梦。当时,国际社会对于把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交给北京一直有担忧,气候和环境是重要因素。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托普弗随即提出,不妨对北京开展环境评估。2003年,《北京奥组委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谅解备忘录》出台,2007年《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环境审查报告》出炉……一系列科学的报告,成功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致力于“低碳”与“可持续”

托普弗教授善于推动事业,更勤于思考,他谈论最多的仍是低碳可持续发展

对中国的发展建议,我还是强调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能,这两方面非常重要。”托普弗教授浓厚的中国情结让他对其发展倍加关注,“另外,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是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问题。尤其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水域,我们更要积极有效地采取有力的治理和保护措施,还人们一片纯净的海洋。

托普弗说:首先,中国在风能利用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太阳能的利用紧随其后。此外,中国也在努力发展煤炭高效清洁综合利用技术,对于一个目前对煤炭资源仍很依赖的国家,这一点无论对环境保护还是人类健康都非常有意义。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而我觉得,在新能源产业发展领域,中国与我的国家——德国之间也有非常广阔的合作空间。我觉得,如果中国在注重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放开眼界、加强国际合作,那么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则更会前途无量。

走进“十二五”,中国发展远景让托普弗教授颇感欣慰。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这七大产业已被中国政府列入优先加快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决心到2020年使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用20年时间使其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托普弗教授期待着,自己涉及的环保产业在中国能迎来跨越式发展。

 

中国的“Klaus Toepfer环境奖学金”

在同济大学,这位白发苍苍但风度不凡的洋教授有着很高的人气 20065月开始,托普弗教授担任了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首席教授,每年都会在同济大学工作一段时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课程。听他讲课的学生多达四五百人,他不仅带来最新的知识,还时常邀请学生们课后一起聚餐、聊天。

对于薪酬,他有自己的决定。“托普弗教授长期致力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事业,十分重视大学和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风亭回忆道,“对于我们支付的首席教授的费用,托普弗教授态度非常坚决。他说如果给我,钱我可以收下,但我怎么处理这笔钱,你们得尊重我的意见。他建议,在我们学院设立一个针对全国大学生的奖学金,后来我们建议,这个奖学金以他的名字命名。”

2007年,Klaus Toepfer环境奖学金”设立。“每年从全国200多个学校选10个获奖学生,每人各获1万元人民币奖金。今年65号,我们举办了世界大学生论坛,托普弗教授亲自为获奖学生颁了奖。”李风亭院长介绍。

科学家们凭借自己博大精深的研究和丰厚的项目成果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和尊敬,但托普弗教授不仅于此,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是一个搭建桥梁的高手。作为一名环境规划专家,过去20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的人脉,为环境科学领域搭建了很多引进来,走出去的桥梁。对于环保事业,对于可持续发展,他了然于心,如今74岁的托普弗教授还有很多事要做,有很多路要走……

  克劳斯·托普弗,高级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ASS)的创会理事以及现任执行理事。他曾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执行主任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19982006)。1985年,他被任命为美因茨大学经济系的荣誉教授。自2007年起,他在上海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担任教授。同时,兼任兰道大学弗兰克-勒布学院的客座教授。1987年至1994年,任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门的部长;1994年至1998年,任联邦区域规划、住房及城市发展部门的部长。曾荣获过很多奖项和荣誉,包括联邦十字勋、德国可持续发展奖的终身成就奖等。

 

来源:胡卫娜 国际环保大使行走在中国

http://www.stawards.cn/shownews_n.asp?id=1908&class3=%B4%B4%D0%C2%D6%D0%B9%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