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6年《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公选课第五期
发布时间:2016-10-25

20161024日晚,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公共课程在四平与嘉定校区顺利开展了第五次授课。该课程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组织,引进国外公开课的教学形式,采取专家系列讲座的方式,面向全校学生设立的一门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程,来自我校超过300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

在四平校区,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谭洪卫教授,以“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分析了绿色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另外,谭教授通过具体的案例阐述了新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以及未来城市建设的构想。除此之外,谭教授还分享了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参赛作品,同济大学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创意和研究赢得了国际声誉。


1


嘉定校区迎来了来自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刘曙光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有关地下建筑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积极作用的讲座。刘教授从脚下谈起,讲述了近几年来上海、全国乃至全世界地下建筑的发展速度,展现了地下建筑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之后刘教授便引出了本届讲座的主题,即城市地下建筑的防洪涝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刘教授在讲座中,旁征博引,举出了众多因为排水系统问题而导致的事故,还多次亲切的与学生讨论同济大学本身的排水难问题,博得同学们的共鸣。刘教授通过其生动的讲解与丰富的实例,向我们阐明了地下建筑的排水重要性,以及建立相关标准的意义。这也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都有相应的启发,同时,刘教授还期望同济大学的同学们,能够在很好的遵守规章的基础上,多做规章找过不到的创新创意。


2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跨学科大型公选课由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开设自2012年,该课程以系列讲座的形式,邀请不同学科的权威专家学者,介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多学科问题及各学科未来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同时,使更多同学有机会与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从中受益。截止目前,“可持续发展与未来”邀请到了裴钢院士、郑时龄院士、段宁院士以及同济大学各强势学科的知名教授作为师资参与,学科涉及: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土木、环境、化学、生命科学、法律、材料科学、机械、海洋、测绘等。该课程涉猎面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对同济大学的跨学科通识课教育贡献了新鲜的血液和创新的思维。为各个年级和学科的同学更好地获取知识提供了学习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