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7日晚,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公共课在四平与嘉定校区顺利开展了第七次授课。该课程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组织,引进国外公开课的教学形式,采取专家系列讲座的方式,面向全校学生设立的一门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程,来自我校超过300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
在四平校区,来自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王汝建教授,以“南北极与全球气候变化”为题开始讲座。王教授从学术研究和实地考察两部分入手,学术上从南北极的概况以及中国探索南北极的进展、和平利用和开发极地资源、科学研究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在考察部分,王教授通过展示大量实地考察图片和视频为同学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镜面一样的湖泊,美丽的极光,永不落下的太阳…让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也激起了同学们探索的兴趣。最后,王老师和同学们热情互动,回答了在考察过程中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等有意思的问题。在热烈的掌声中,王老师圆满结束了此次公开课。
在嘉定校区,来自环境学院的廖振良教授带来了主题为“没有退路的出路--全球气候谈判及巴黎协定”的讲座。廖教授以戈尔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环保纪录片开始了今天的讲座,在上课前就很好的为同学们预热。廖教授介绍了国际上对于碳排放与气温态度的分水岭,即IPCC的第四次报告中的四条主要结论、各国在哥本哈根会谈上达成的共识,即本世纪末气温上升不超过2度。廖教授深入阐述了现在学界上气温变化幅度对于生态环境与物种多样性影响的基本共识,令同学们加深了升温2度的重要生态意义。但是尽管如此,廖教授还谈到,全球奋斗的目标虽好,但是各国的实施过程却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教授从全球气候谈判的各个著名会议讲起,提及了美国在京都议定书中的纠葛、巴厘岛路线图的作用、哥本哈根会谈上的进步以及最近巴黎协定中的内容。教授最后还回答了同学们对于碳排放的具体实施问题,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跨学科大型公选课由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开设自2012年,该课程以系列讲座的形式,邀请不同学科的权威专家学者,介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多学科问题及各学科未来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同时,使更多同学有机会与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从中受益。截止目前,“可持续发展与未来”邀请到了裴钢院士、郑时龄院士、段宁院士以及同济大学各强势学科的知名教授作为师资参与,学科涉及: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土木、环境、化学、生命科学、法律、材料科学、机械、海洋、测绘等。该课程涉猎面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对同济大学的跨学科通识课教育贡献了新鲜的血液和创新的思维。为各个年级和学科的同学更好地获取知识提供了学习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