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晚,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公共课在四平与嘉定校区顺利开展了第八次授课。该课程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组织,引进国外公开课的教学形式,采取专家系列讲座的方式,面向全校学生设立的一门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程,来自我校超过300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
在四平校区,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IESD常务副院长李风亭教授,以“我国土壤污染状况、控制对策及处理处置方法”为题开始讲座。李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重金属污染的地区和城市,用历史的数据展示了严重的污染程度。随后,李教授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先进技术,通过先进的化学方法,不仅大大降低了土壤污染治理的成本,也简化了土壤污染治理的程序。课后,同学们热情的围着李教授探讨问题,李教授一一解答,同学们受益匪浅。
在嘉定校区,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以“我国过去为何快速发展?”为题开始讲座。我国过去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破坏环境和人口红利的基础之上,然而这些优势正渐渐离我们远去,另外我国人口结构也趋于老龄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优势正在超越我们,例如柬埔寨、越南等。目前我国的发展重点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是黑色文明向绿色文明的转变。传统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该转变为合理生产、适度消费、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杜教授还邀请感兴趣的同学跟他一起研究可持续发展,下课时全场掌声雷动。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跨学科大型公选课由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开设自2012年,该课程以系列讲座的形式,邀请不同学科的权威专家学者,介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多学科问题及各学科未来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同时,使更多同学有机会与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从中受益。截止目前,“可持续发展与未来”邀请到了裴钢院士、郑时龄院士、段宁院士以及同济大学各强势学科的知名教授作为师资参与,学科涉及: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土木、环境、化学、生命科学、法律、材料科学、机械、海洋、测绘等。该课程涉猎面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对同济大学的跨学科通识课教育贡献了新鲜的血液和创新的思维。为各个年级和学科的同学更好地获取知识提供了学习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