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7年《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公选课第六期
发布时间:2017-11-06
     201711月6日晚,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公共课在四平与嘉定校区顺利开展了第六次授课。该课程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组织,引进国外公开课的教学形式,采取专家系列讲座的方式,面向全校学生设立的一门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程,来自我校超过500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  

    在四平校区,中国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薛雷为学生进行了授课, 00多名学生聆听了此次讲座。课堂上薛雷教授以《谁动了我的基因?》为主题,为学生讲述了生命体与基因之间不可不知的各种微妙关系,通过生、老、病、死四个章节,探索基因的重大作用。薛教授分享了很多生命科学前沿的理论,通过实际的实验,合理解释了许多现象,使我们开拓了眼界,受益匪浅。同时激发了我们对于生命科学无尽的好奇与兴趣,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课程结束时,同学们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对该门课程的喜爱。下课后,有些同学还意犹未尽,找薛雷教授答疑解惑。

                        微信图片_20171106204255_meitu_1

   嘉定校区迎来了来自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刘曙光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有关地下建筑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积极作用的讲座。刘教授从脚下谈起,讲述了近几年来上海、全国乃至全世界地下建筑的发展速度,展现了地下建筑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同时,刘教授谈到了中国城市水资源现状,以精辟的9个字“水多了水少了水脏了”作为总结。之后刘教授便引出了本届讲座的主题,即城市地下建筑的防洪涝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刘教授在讲座中,旁征博引,举出了众多因为排水系统问题而导致的事故,还多次亲切的与学生讨论同济大学本身的排水难问题,博得同学们的共鸣。刘教授通过其生动的讲解与丰富的实例,向我们阐明了地下建筑的排水重要性,以及建立相关标准的意义,最后,也对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及推广给出了很多xiang'fa。这也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都有相应的启发。

                         微信图片_20171106203626_meitu_2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跨学科大型公选课由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开设自2012年,该课程以系列讲座的形式,邀请不同学科的权威专家学者,介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多学科问题及各学科未来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同时,使更多同学有机会与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从中受益。截止目前,可持续发展与未来邀请到了裴钢院士、郑时龄院士、段宁院士以及同济大学各强势学科的知名教授作为师资参与,学科涉及: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土木、环境、化学、生命科学、法律、材料科学、机械、海洋、测绘等。该课程涉猎面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对同济大学的跨学科通识课教育贡献了新鲜的血液和创新的思维。为各个年级和学科的同学更好地获取知识提供了学习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