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1日晚,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公共课在四平与嘉定校区顺利开展了第十次授课。该课程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组织,引进国外公开课的教学形式,采取专家系列讲座的方式,面向全校学生设立的一门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程,来自我校超过500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
在四平校区,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以“发现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为题开始讲座。杜老师首先和同学亲密互动,从当前存在的问题如能源、拥堵、垃圾等主题出发,从而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平衡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杜教授从自己带头的项目谈起,谈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该转变为合理生产、适度消费、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杜教授还邀请感兴趣的同学跟他一起研究可持续发展,下课时全场掌声雷动。
在嘉定校区,来自汽车学院的李理光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全球二氧化碳减排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讲座。李教授首先对现在的能源与环境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指出能源危机是现在十大危机之首,介绍了中国的能源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与发展的矛盾。之后李教授讲述了零排放内燃机是实现清洁汽车动力系统的可能技术途径,介绍了目前高效无污染车用内燃机的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利弊以及零排放车用动力系统的未来竞争和发展态势。李教授指出,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居世界第一,并且还将继续快速发展,在种种压力的作用下,汽车轻量化、小排量化、发展柴油车与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李教授的讲解数据详实,图标生动,还在结尾不断鼓励同学们踊跃提出问题,对同学们颇有裨益。
可持续发展与未来”跨学科大型公选课由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开设自2012年,该课程以系列讲座的形式,邀请不同学科的权威专家学者,介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多学科问题及各学科未来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同时,使更多同学有机会与专家学者近距离接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从中受益。截止目前,“可持续发展与未来”邀请到了裴钢院士、郑时龄院士、段宁院士以及同济大学各强势学科的知名教授作为师资参与,学科涉及: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土木、环境、化学、生命科学、法律、材料科学、机械、海洋、测绘等。该课程涉猎面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对同济大学的跨学科通识课教育贡献了新鲜的血液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