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李振宇
发布时间:2020-06-19

博士

教授、博导

办公室电话: 65981429

办公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B楼218

电子邮箱: zhenyuli@tongji.edu.cn

学科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一、简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建筑学组成员、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德国柏林工大客座教授、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策划与后评估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分会秘书长等职,兼任《建筑学报》《时代建筑》等期刊编委。

二、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住区规划和住宅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农村、保障性住房,外交建筑设计,中外建筑比较,工业遗产更新,共享建筑学等。出版著作《空中读城》《柏林住宅》《城市住宅城市》等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2018年获评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

三、教育背景

  • 1981年考入同济大学城规学院建筑系;

  • 1986年获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随后师从中国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研究中国园林史;

  • 1989年获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

  • 1999-2001年受国家公派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资助,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柏林工大留学,导师为同济大学刘云教授和柏林工大彼德·海尔勒(Peter Herrle)教授;

  • 2002年在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

四、社会职务

  • 1989年硕士毕业后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96年第一批获得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

  • 2001年-2006年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

  • 2004年起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 2006年-2009年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副院长;

  • 2005年起任德国柏林工大客座教授;

  • 2006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 2008年起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可持续发展教席顾问;

  • 2009年-2014年担任同济大学外事办公室主任。

  • 2014年起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五、主要成果:

著作:

1) 李振宇.空中读城.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2) 龚喆,李振宇,菲利普·米塞尔维茨.柏林联建住宅.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1月

3) 李振宇,周静敏主编.不同地域特色的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研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2月

4) 吴志强主编,李振宇、李翔宁副主编.2005/2006首届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获奖作品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4月

5) 李振宇,邓丰,刘智伟著.柏林住宅—从IBA到新世纪. 北京:中国电力工业出版社. 2007年7月

6) 李振宇,孙彤宇,俞泳编著.经典别墅空间建构.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7月

7) 李振宇著.城市、住宅、城市—柏林上海住宅建筑发展比较.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

8) 李振宇,徐甘,戚广平,张小岗,丁平乐编.小住宅方案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9月

代表性论文:

  1. 宋健健,李振宇.“涂黑”“留白”—艾利斯·马特乌斯兄弟作品中的空间、构造与表皮特征[J].建筑师,2016(6):74-79.

  2. 李振宇.建筑教育:在变化中升级[J].建筑创作,2016(4):140-147.

  3. 李振宇.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留学生宿舍及专家公寓,上海,中国[J].世界建筑,2016(5):100-101.

  4. 李振宇.我看qmp:理智中的浪漫,务实中的创新[J].建筑创作,2016(1):66-71.

  5. 李垣,李振宇.传统宅院消解中的变异[J].城市建筑,2015(34):31-33.

  6. 李振宇.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妥协——关于包赞巴克“开放街区”的断想[J].城市环境设计,2015(6):42-45.

  7. 李振宇,卢斌,刘红.正中求变,融合多元——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留学生宿舍及专家公寓设计[J].世界建筑,2015(2):110-115.

  8. 李振宇,唐可清.从彰显到融入:中国驻外外交建筑的设计转变[J].世界建筑,2015(1):34-37.

  9. 李振宇,唐可清.中国的样子——以中国驻外外交馆舍为例[J].美术观察,2014(9):16-17.

  10. 李振宇,常琦.十年之变[J].城市建筑,2014(25):7-9.

  11. 李振宇,唐可清.从多样到多元——中国驻外外交建筑的文化价值与设计手法刍议[J].建筑师,2014(4):82-89.

  12. 李振宇[1,2],李垣[1,2].本土材料的当代表述中国住宅地域性实验的三个案例[J].时代建筑,2014(3):72-76.

  13. 李振宇,董怡嘉.转型期中国城市住宅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住宅产业,2014(4):16-20.

  14. 卢斌,李振宇.以上海临港新城WNW-C1限价房项目6A地块规划及建筑设计为例谈中国保障性住房类型创新设计[J].城市建筑,2013(1):34-37.

  15. 李振宇,邓丰.形式追随生态——建筑真善美的新境界[J].建筑学报,2011(10):95-99.

  16. 李振宇,张玲玲,姚栋.关于保障性住房设计的思考——以上海地区为例[J].建筑学报,2011(8):60-64.

  17. 李振宇,刘智伟.IBA新建内城住宅的设计启示——1984-1987年柏林国际建筑展回顾[J].建筑师,2004(1):29-33.

  18. 蔡永洁,赵志伟,李振宇,王志军.“城”式的大学——兼述在四川工业学院概念规划方案中对校园形态的探索[J].建筑师,2004(1):34-37.

  19. 李振宇.欧洲住宅建筑发展的八点趋势及其启示[J].建筑学报,2005(4):78-81.

  20. 李振宇 ,邓丰 .“内城作为居住场所”的基本原则——IBA对中心城区新建住宅规划的实践和对上海的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5(1):65-69.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三角地区“城中厂”的社区化更新技术体系研究》(51678412),2017-2020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代中国住宅建筑的类型学特征研究》(51278337),2013-2016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三角洲地区节约型居住的软技术体系研究》(50678120),2007-2009

教学情况:

  1. 中德建筑比较: 硕士研究生课程, 周学时(2),届数(13),学生总人数(共400余,中国学生200余,外国学生200余)

  2. 现代住宅类型学: 硕士研究生课程, 周学时(2),届数(12),学生总人数(250余)

  3. 建筑设计: 本科生课程, 周学时(8),届数(15),学生总人数(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