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同济大学发布《网约出行能耗和碳排放情景预测与平台绿色发展决策》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指出,网约车行业电动化虽然能助力减少碳排放,但随着交通领域整体电动化水平的提高,如果网约车平台不持续提升车辆运营效率,网约出行将失去对私家车出行的减排优势。
报告建议,除了继续推进出租网约车辆电动化外,政策制定者和平台企业应制定策略和措施,引导网约车行业减少对非机动车出行、步行和公共交通等更低碳的出行方式的替代,并发挥平台运营和调度优势,降低网约车空驶里程,增加共乘里程和共乘人数,积极推动交通部门的绿色转型。
网约车电动化减排效果显著
基于上海市嘉定区的居民出行实际调研数据和上海市网约车电动化水平现状,报告对上海市未来的居民出行方式与出租网约车电动化比例进行了预测,并基于此预测了从2025至2035年上海市出租网约行业的碳排 放量。
实现电动化目标与全燃油车情景对比
相比于出租网约采用全燃油车运营的情景,在2025至2035年间,上海市出租网约车的持续电动化所避免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是可观的:
-避免碳排放1786万吨,约为2022年中国道路交通碳排放总量的1.9%;
-避免能耗约1158亿兆焦,约相当于3200万人的年生活用电量。
仅替代私家车,网约出行能更减排
网约车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兴出行方式,因此,要衡量出租网约出行对城市整体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影响,需要分析网约出行取代了哪些其他出行方式。
基于嘉定区调查数据,报告对出租网约出行与其他出行方式的特征差异进行了量化分析,以评估不同出行方式的相似度,即转化潜力。
研究显示,私家车出行与出租网约出行的相似度最高,但非机动车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与出租网约的相似度仅略低于私家车出行。也就是说,出租网约车更容易替代私家车,但也会替代部分非机动车、步行和公交等更低碳的出行方式。
出租网约出行方式在2025-2035年取代各出行方式的占比
报告估算,相比于按照出行相似度替代多种出行方式,如果出租网约出行只取代私家车,在2025年至2035年之间,该行业能为上海市避免碳排放382万吨。
可见,减少出租网约对步行、非机动车、公交、地铁等低碳出行方式的替代,将显著增强电动化水平提升带来的碳减排效果,使出租网约行业为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运力饱和、运营效率低,减碳优势可能不保
随着网约车行业运力饱和[2],如何减少空驶里程逐渐成为司机和平台的重要关切,但这一问题的环境维度目前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报告发现,随着含私家车在内的交通部门整体的电动化水平提高,网约车相对于私家车的减碳优势可能持续削弱。
2025年至2035年间,如要确保网约车的碳排放强度低于私家车,网约车平台需逐年提升有效行驶里程占比和有效乘坐人数。不同运营状况下出租网约与私家车出行单公里碳排放强度对比
以2025年为例,若出租网约车的平均载荷达到1.6人/次,其最低有效行驶里程占比需要达到65.7%才能保持碳排放强度低于私家车;到2035年,同一载荷条件下,出租网约车的最低有效行驶里程占比需要达到80.3%。
因此,在有效乘坐人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出租网约车的有效行驶里程占比成为保持其环保优势的必要条件。反之,如果行驶里程占比保持不变,增加平均乘坐人数也是实现同样目标的关键措施。平台企业需要统筹改善这两个参数的组合以维持其减碳效益。
项目负责人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刘皓冰表示:“对出租网约这种新兴出行方式的环境影响,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做了丰富的探讨。我们的研究一方面聚焦于较少受到关注的出租网约出行对不同出行方式的替代作用,一方面探讨电动化带来的减碳‘红利’和车辆低效运营导致的碳排放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希望能帮助政策制定者和平台企业形成一个综合决策框架,进一步推动出租网约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进而降低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能耗及碳排放。” 对于如何保持出租网约车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减碳贡献,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政策制定者和平台企业共同制定策略,减少出租网约车对更低碳出行方式的替代影响。例如,作为规则制定者,平台可以通过调整计费规则等方式减少网约车对公共交通的替代。
2.网约车平台动态优化运力效率。可考虑有效行驶里程占比和有效乘坐人数的动态平衡,例如建立空驶率实时预警系统,将"有效行驶比"纳入平台运营的评价标准中。
2024年起,IESD受绿色和平委托,启动交通脱碳系列研究,聚焦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背景下全球及区域各行业的脱碳前景与绿色转型关键环节,推动脱碳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为各行业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